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中国养殖基地 / 养贝

青蛤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技术

编辑:鱼丸子  时间:2018-06-20   浏览:

  青蛤俗称蛤蜊、铁蛤、黑蛤等,为帘蛤科中分布较广的一种双壳贝类,也是我国南北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生活在近海沙质或泥沙质的潮间带,营埋栖生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对虾池中混养青蛤,经浙江省宁海县各地多个养殖场试验,一般亩产商品蛤1700~2500千克,经济效益可观。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养殖设施和水体资源,提高虾池的利用率,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虾池内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加之对虾的排泄物和残饵,可为青蛤提供足够的饵料,加快其生长速度。虾池中混养青蛤,还能改善池底环境,减少敌害生物,促进虾增产。因此,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生产模式。

  一、青蛤养殖池的选择

  1. 池塘设施。应选择靠近海边的虾池,池底平坦,倾斜度小,便于进水淹没、排水干露。排水口要用砖石修建,高1.5 米、宽1~1.3 米,3~4 小时内能将池水排干。池底以硬泥或沙泥为佳。池塘面积以25~30 亩为宜,面积太大不利于池水更新、水位调节以及埕间生产管理。池塘应设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凡受洪水威胁的垦区池塘,还需设排水沟,并在池内挖环沟,排除埕地沉积的淤泥,以免泥沙覆盖埕地,危及青蛤的生长与成活。

  2. 水源条件。青蛤是滤食性贝类,要求水源充足,潮流畅通,无污染,水体盐度稳定在20‰~30‰,水温5~35℃,pH 值为7.5~8.5,水质肥沃,底栖硅藻丰富。水源主要来自自然纳潮,要求大潮能顺利进入池内,并有适量淡水注入。

  3. 修建埕地。蛤苗放养前(对虾未放养),先排干塘水,对池底进行翻耕(深30~40 厘米),捡去石块、贝壳、杂藻等,然后建成长条形的埕地。一般埕宽3~4 米、高30~50 厘米,埕长视虾塘实际面积而定。各埕之间,要开挖1条60~70 厘米宽的水沟,便于播种与埕间管理。池塘埕地要划片,以上埕和中埕养蛤,下埕(低埕)为投饵台,蛤埕要距闸门远些,一般养蛤面积以占池塘面积20%~25%为宜,面积过大会影响虾、蛤生长。

  4. 清塘消毒。虾、蛤苗放养前10 天左右,要进行清塘消毒。池塘内淤泥可经暴晒干裂后清除,底质较硬的蛤埕,应浅锄数厘米并捣碎泥块,再用60 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浸泡1~2 天,然后用齿长2~3 厘米的钉齿耙边耙埕、边排水,将蛤埕荡平抹光。每亩池塘可用茶籽饼(先敲碎浸泡1 天)5~8 千克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15 千克消毒,3 天后灌注经60 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 厘米深,以冲洗掉池底残留的药物,排干池水后再重新注入经60 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 厘米深。

  5. 施肥培饵。放苗前10~15 天,灌注经60 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50~60 厘米深,并施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若使用无机肥,可选用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一般氮肥2~5 毫克/ 升,磷肥0.2~0.5 毫克/ 升;若使用有机肥,可用经过发酵与消毒的鸡、猪、羊、牛粪肥,用量为100~200 毫克/ 升。通过施肥,使水色呈黄绿色或浅褐色,并根据水色的浓淡情况适量加注新水或追肥,但在夏季7~8月高温季节,池内饵料丰富即可停止施肥,待对虾捕获后再适当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