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中国养殖基地 / 养鸡

鸡葡萄球菌病的防治

编辑:小小鸡  时间:2018-06-18   浏览:
摘要:鸡葡萄球菌病是鸡常见细菌病的一种,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临床最为多见;根据发病特征不同,本病大致分为脐炎型、败血症型、皮肤型和关节炎型;本病的发生多与饲养管理有关,减少应激和加强消毒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抗生素可治疗本病,但大多都产生了耐药性,临床使用时最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关键词:鸡;葡萄球菌;预防;治疗

葡萄球菌病是人畜共患病的一种,主要导致菌血症、败血症和化脓性炎症,人和动物都能发生,由于单个菌体呈圆球状,镜检时常为多个菌体抱团如葡萄样,故得名葡萄球菌。 很多动物都能感染葡萄球菌, 本文就食品动物鸡的葡萄球菌病的防治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葡萄球菌简介
葡萄球菌是自然界常见菌的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自然条件下能存活数月之久, 在温度为80℃条件下 30 分钟才能杀死。 本菌不形成芽孢,外周无荚膜,普通培养基上即能良好生长,兼性厌氧,凝固酶呈阳性,一般不运动,有发酵作用。 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常作的生化项目有凝固酶、DNA 酶、甘露醇发酵、金黄色色素和 β-溶血等指标。科学实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毒素和破坏性酶,如血浆凝固酶、肠毒素、透明质酸酶、溶血素、坏死毒素等,这些毒素和酶成为其致病的病因,如血浆凝固酶可以使血液凝固,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肠毒素可以引发肠炎;透明质酸酶和溶血素可以溶解组织细胞间隙物,使病灶蔓延扩散,蜂窝织炎便是由此引起;坏死毒素可以导致感染组织的坏死。 这些特征使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致病能力。
2 鸡葡萄球菌病
葡萄球菌感染鸡后所引发的病症便是鸡葡萄球菌病,一般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除了能感染鸡以外,鸭、鹅、孔雀、鸽子、金丝雀和鹤等鸟类动物也能感染。 本病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不同主要和发病日龄关系较大,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2.1 脐炎型
脐炎型多发生于刚出壳不久的雏鸡,由于雏鸡抵抗力弱,感染后发病很急,病程较短。 眼观腹部脐孔部位发炎红肿,有的可流出红色或淡黄色的炎性液体,随着病程延长,脐部坏死变干。
2.2 败血症型
本类型主要发生在 1~2 月龄的雏鸡身上,感染后可进入血液并随血流达到全身,并在全身组织器官处定植,繁殖过程中不断产生各种毒素和酶进入血液, 导致败血症, 引发病鸡全身症状,典型特征症状是皮下组织出现水肿,指压留痕,外观发紫,皮下组织有瘀血,时间久的话皮肤会出现脱落坏死,水肿部位可因机械损伤而破溃,流出血水和炎性渗出液,气味较大,伴有恶臭。本类型也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2.3 皮肤型
本型多发于 3~4 月龄的鸡, 皮肤感染后细菌会在局部大量繁殖并分泌坏死毒素和溶解酶,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坏死的组织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转化为脓细胞,形成化脓性病灶,有时还可能伴随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而使得皮肤病复杂化。
2.4 关节炎型
本类型的症状常出现在 4 月龄以上的鸡, 此阶段的鸡接近性成熟或已经成年,对外界病原有较强的抵抗力,菌血症比较少见,感染后多以关节炎为主,发病较缓,呈慢性经过。 症见关节部位随着病程延长逐渐肿大,呈紫色,特别是趾关节部位 ,切开后有浆液性渗出,渗出物带血,有时伴有干酪样物质 ,病鸡走路不稳,共济失调,不愿站立,常离群独卧,时间一长可影响采食 ,进而影响生产性能。
3 本病的预防
本病的发生主要和管理有关, 由于葡萄球菌广泛分布自然界,集约化饲养的鸡舍更是最容易藏身的地方,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笼具、料槽、水线等地方都有集中分布,如果鸡不小心造成皮肤损伤,最易感染而进入血液,进而发生菌血症 、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 有资料表明毛囊部位也可以成为侵袭的门户而进入组织,造成毛囊发炎、皮肤化脓性炎症、坏死性炎症、蜂窝织炎等。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很难找到预防葡萄球菌的疫苗,预防本病需要减少各种应激条件的发生,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不同批次鸡杜绝混养,鸡场采用全进全出制 ,空鸡舍使用甲醛熏蒸消毒后再进鸡,平时至少保持一周一次的带鸡消毒,走廊墙面最好使用 1%~2%的火碱溶液,笼具、料槽使用 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鸡体表和空气采用 0.05%的新洁尔灭溶液喷雾消毒,鸡舍勤通风,保持干燥也可以降低发生疫情的概率。
4 本病的治疗
一般抗革兰氏阳性菌强的抗生素都能很好的治疗本病,但由于近些年兽药的不规范使用,造成耐药性菌株较多。 有条件的鸡场最好对病原进行分离和培养后通过药敏试验来决定使用哪种抗生素。 一般青霉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青霉素等)、头孢类药物(头孢噻呋、头孢喹肟等)、大环内酯类药物 (替米考星、红霉素等)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皮肤型感染可使用龙胆紫溶液治疗,效果非常确切。
5 讨论
葡萄球菌病是养鸡过程中的常见细菌病, 临床遇到本病时不必惊慌,因为很多抗生素都对其敏感,一般都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但是必定发病过程是一种应激,对其生产性能多少会有些影响,临床生产中也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