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通过环境改进不但死淘率会有所降低,更主要的是在降低死淘率的同时通过提高育成期种鸡良好的均匀度和体况为产蛋期的性能发挥打好基础,在产蛋期显著提高了每只入舍母鸡的累计种蛋和健雏的生产。
1. 温度对鸡的影响 温度对鸡生产性能影响最大。雏鸡的抵抗力较差,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同时适宜的温度是鸡只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保证。若温度较高,则鸡的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下降,肉鸡增重减慢,蛋鸡蛋重减轻,蛋壳质量下降,产蛋率下降,死淘上升直至大批热死鸡。而低温会使鸡的维持需要增多,生长缓慢,料蛋比和料肉比增高。冬季低温和鸡舍内温度波动过大,都会使鸡只抵抗力下降,产蛋下降,诱发鸡群呼吸道疾病直至换羽停产,由此可见温度是导致家禽出现冷热应激,影响鸡群健康和性能发挥的首要环境因素。
(1)高温对鸡的影响
鸡是恒温动物,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高密度集约化的饲养条件下,鸡的代谢产热随生长率增加而增加,而散热能力却没有提高。鸡只所需的适宜温度随鸡龄不同而有所变化,雏鸡在前几周对温度的要求极严格,不管是采取用保温伞局部采暖还是用整栋鸡舍供暖,雏鸡所在区域的温度必须得到保证。对于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是18℃-23℃,在适宜温度下,产蛋鸡表现为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产蛋率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鸡处于适温区或低于这一范围时,主要通过非蒸发散热形式散热,当在高温条件下,非蒸发散热的作用己大大减弱,由于鸡有羽毛覆盖和缺乏汗腺的限制,鸡只降低体温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呼吸蒸发散热将热量带走,然而提高呼吸频率本身就是进一步增加产热,所以只能起部分散热作用。
(2) 低温对鸡的影响
低温首先会增加鸡的维持需要,使肉鸡料肉比增加,种鸡产蛋率下降,鸡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冬季鸡舍温度过低时,为了保持温度而没有保障所需要的通风,温度与通风管理失衡,造成冬季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环境恶化,鸡舍内温差较大,特别是当外界温度骤变的情况下,供暖或通风没有很好的配合,鸡舍内温度波动过大,温度突然降低时就会造成冷应激,在生产性能下降的同时还会引发鸡群呼吸道等疾病的发生。
2. 冬季的最小通风设置
良好冬季通风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空气流动模式的正确。鸡生活在地面上,温度应当是鸡体高度水平的温度。舍外空气的进风口在边墙的高处,在足够的风速条件下,新进入的冷空气沿屋顶流到鸡舍屋顶中央与舍内上空温暖的气体充分混合再下落到鸡群位置,然后通过空气循环将水份从垫料经由风扇处带走。冬季鸡舍在注意保温的同时,为保证鸡舍内正常的环境条件,在舍温低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关闭排风,而应使用有定时器控制下的鸡舍最小通风,且舍外冷空气不能直接吹到鸡体。
3 春秋季的通风设置
一个良好的环境控制鸡舍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季节鸡舍环境控制的需要,通风系统的设定及控制在不同季节应使用不同的模式。夏季炎热季节使用水帘降温的纵向通风,舍内得到了很好的降温。冬季为保证适当的通风和鸡舍内温度的均匀,应采用横向通风模式和“最小化”通风。春秋季节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较大。这样当白天外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为使舍内空气清新,需要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鸡舍的排风,进行充足的气体交换排出废气、湿气、灰尘等,这就需要运行纵向通风系统。当夜晚温度下降后,如果继续使用纵向通风系统,由于排风量过大就会造成进风口处温度过低,就会造成鸡舍整体温度偏低,舍内温度不均匀,给鸡只健康造成危害,此时就需要运行横向通风系统。为更好的适应春秋季节外界温度的变化,春秋季节要求纵向和横向通风的模式应该是能够相互转换,采用混合的通风模式。春秋季节昼夜温度变化比较大,应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随时转换通风模式,采用混合通风模式。当温度低于一定温度的情况下,关闭水帘处进风口和远端排风扇,打开侧墙进风口和鸡舍侧面的排风扇,使用横向通风,当温度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关闭侧墙进风口和侧墙风扇,打开水帘处的进风口和远端排风扇,使用纵向通风。水帘处进风口、侧墙进风口打开的大小、运行风扇的个数都可以随时调整,为了更及时准确地实行转换和调节进风口的大小及排风扇的开启数目,应使用电脑进行自动转换控制。虽然在人工正确的转换使用下也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人工控制转换不及时或使用不当将给鸡舍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所发生的主要疾病都与鸡舍环境控制密切相关,鸡舍环境控制在控制鸡群疾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环境控制的鸡舍周平均死淘可以比常规鸡舍大幅下降,加强环境控制使鸡群的总体死淘明显降低的同时,更减少了环境病的发病率。在炎热季节环境控制鸡舍内饲养的鸡群产蛋率和孵化率的下降基本正常,死淘率也基本正常,而常规鸡舍内饲养的鸡群因受到热应激,死淘率明显上升,产蛋、孵化率下降也较快。鸡舍环境差,鸡群疾病难以控制,就避免不了发病,增加治疗费用,若为鸡群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发病机会就会明显减少,鸡舍环境的改善很好的保证了鸡群的健康,同时大大降低用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