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鸡感染传染性贫血病毒而引起,临床常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器官组织的萎缩, 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可随血流广泛分布全身,主要侵害骨髓和淋巴组织;垂直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也能传播;病鸡发病后主要表现全身症状和皮肤肌肉的局部出血;预防本病主要把好引种关,同时加强种蛋和鸡舍的消毒管理,对症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鸡;传染性;贫血;防治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雏鸡而引起,主要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的萎缩, 由于本病同时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因此,也是临床重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严重影响生产。 下面笔者就本病的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病原简介
引发本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贫血病毒,该病毒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电镜下观察呈球形,直径约 19~25 纳米,对血细胞无凝集活性,遗传物质为单股 DNA。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但易被氧化,次氯酸盐消毒剂、苯酚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杀灭作用,但对其他消毒剂表现抵抗。 病毒对高温有一定耐受性,沸水中能耐 15 分钟,耐酸怕碱,主要侵害骨髓和淋巴组织。
2 流行病学
鸡是本病的唯一宿主 ,不同年龄鸡都易感染 ,但鸡日龄越大,对本病的抵抗力越强,自然状况下以 15~30 天的雏鸡发病最多。 本病以种蛋垂直传播为主,母鸡可于感染后的 2 周之内产出带病毒的种蛋,病毒在鸡胚孵化期间进行大量增殖,对鸡胚细胞和出壳后的雏鸡造血组织造成破坏,引发全身贫血。 水平方式也能传播,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由于本病能引发免疫系统的抑制,因此,发生本病的鸡群抗病能力非常弱,很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
3 致病性
鸡传贫病毒主要侵染骨髓组织和淋巴组织,由于骨髓是造血干细胞形成和初步分化的场所, 骨髓的病变使得血细胞的生成发生障碍,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减少,无法满足机体供氧需求,新陈代谢受到影响,以感染后的 12~15 天时症状表现最为明显,病鸡机体产热机能下降,畏寒怕冷,喜扎堆。 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成熟的场所,受到病毒攻击出现病变后,血液中的不成熟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对外界病原感染的识别能力、吞噬能力和分解能力下降,致使病鸡很容易继发感染。
4 临床表现
发病鸡由于机体血细胞数量少,携氧能力不足,机体表现广泛性缺氧,病鸡呼吸加快加深,畏寒怕冷,喜欢独卧于温暖地方,双眼迷离,精神不振,不喜欢活动。 鸡冠、肉髯、鼻孔、面部皮肤等处表现贫血发黄,严重的能在翅下部位,胸部和腿部肌肉处发现有出血点,发病后的 24 小时,皮肤表现溃烂、坏死 ,久之形成坏疽性皮炎。 血液检测可发现红细胞数目和血红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也减少,皮肤如果有伤口则会流血不止,伤口不易凝固。 有些鸡发病后能耐过,但后期易出现发育不良。
5 病理变化
病鸡表现全身广泛性出血,皮下、肌肉等处尤为严重,血液明显稀薄如水,血管变脆,受到机械性刺激后很容易破裂出血 ,伤口血液凝固不良,血液颜色发暗。 免疫器官胸腺发生萎缩,骨髓呈粉红色或淡黄色,脂肪含量升高,造血功能下降。 法氏囊表现萎缩,囊外壁呈半透明状,有时能看到里面的褶皱,肝脏肿大,表面有土黄色或苍白色坏死灶,表现出贫血性坏死的病理变化,脾脏和肾脏因贫血而显得苍白,胃粘膜也有出血。
6 诊断
由于病毒可随血液流动至全身组织器官, 故病鸡几乎所有的部位都能分离到病原,实验室最常用的组织是肝脏组织,取病变严重的部位,无菌采集部分组织,用眼科剪剪碎后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备呈肝脏悬液,之后再加入等量的氯仿处理,接种到 1日龄的 SPF 鸡中,半个月后即可进行血液检查,如果红细胞压积低于 27%则表明红细胞生成受到影响,同时股骨骨髓变黄白色,胸腺萎缩明显时可对本病进行确诊。
7 防治
目前我国还没有有效的商品疫苗能够预防本病, 临床上只能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进行防控,要把好引种关,在引进种鸡时,一定要对所要引入的鸡群进行仔细检疫 ,如果在 12 日龄以后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鸡出现,立即剖检,确诊为本病的则全群淘汰。
垂直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除了加强种鸡群的管理外,种蛋孵化期间务必做的严格消毒,科学管理 ,雏鸡出壳后及时免疫马立克疫苗, 一周龄和半月龄时还要免疫新城疫和法氏囊疫苗, 因为这些疾病也会导致免疫抑制和出血表现, 如不免疫,一旦发生混合感染,则发病率和病死率将大大增加 ,损失将非常巨大。
除了垂直传播外, 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能造成本病的蔓延,发生过本病的鸡场或疫区养鸡场需要加强消毒管理,消毒剂可使用次氯酸钠溶液或苯酚,消毒时不留死角彻底杀灭。 为了防止通过饮水传播,建议饮用 0.1%的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不但能对病毒具有杀灭作用,还能净化水质 ,防止其他病原菌继发感染,辅助预防本病。
目前本病还没有较好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临床发生后只能对症治疗,可对病鸡使用电解多维、矿物盐和具有补血作用的中药,促进血液生成,增强机体代谢,有效减少死亡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怎么提高青年鸡雏鸡成活率
- 新式养鸡大棚的结构与功能,新式养鸡大棚的设计
- 鸡的品种大全,鸡的品种有哪些?
- 林下养鸡技术方案,林地养鸡技术要点
- 鸡眼镜怎么戴?给鸡戴眼镜的正确方法
- 解读鸡滑液囊支原体病
- 蛋鸭养殖过程中蛋鸭瘫痪怎么办?
- 鸡球虫病、坏死性肠炎和盲肠肝炎的鉴别诊疗
-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 中兽药在家禽规模化养殖中的应用
- 中药发酵及其在家禽业的应用前景
- 肉鸡安卡拉病与法氏囊混合感染的诊治
- 一起鸡白血病诊疗实例及鉴别诊断
- 重视“种鸡管理性疾病” 提升企业效益
- 中小型规模鸡场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对策
- 鸡肿头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 养鸡用药小知识
- 散养鸡禽霍乱的流行与防治措施
- 散养鸡球虫病与白冠病的防治
- 利用网络诊断疾病需要做好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