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舍小气候条件首先是温度。从雏鸡到成鸡需要≥10℃的活动积温2200℃-2400℃。但鸡在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孵化期对温度要求最高,其适宜温度比鸡的体温(42℃)稍低,以32℃-35℃为宜;刚出蛋壳的小鸡需要32℃-34℃的温度。以后随着周龄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即每增加1周龄,温度降低约2℃,到第六周时,温度保持在22℃-24℃为宜。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产蛋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温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反而会使产蛋率下降。成鸡产蛋的适宜温度为13℃-22℃,产蛋率最高的温度为15℃-18℃。
其次是湿度。雏鸡要求的适宜相对湿度为60%-75%,成鸡为60%-65%,在这个相对湿度范围内,成鸡的产蛋率最高。在相对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鸡表现出精神振奋,羽毛清洁而有光泽,增强抗病性,提高产蛋率。
再次是风。目前,养鸡者绝大多数建设的是现代机械化养鸡场,鸡群密度很大。为了保持鸡舍的舒适环境,让鸡呼吸新鲜空气,使鸡健康生长发育,鸡舍一般都有通凤设备,使鸡舍经常保持微风到一级风的状态。如成鸡舍风速要保持在0.1-0.4米/秒之间,即通风量:冬季2立方米/小时,夏季7-8立方米/小时,春秋两季3-4立方米/小时。
此外是光。这里的光指的是日照时数和光用度。如果这两者适宜,鸡就精
摘要:饲料原料短缺是制约我国饲料工业发展中最大因素。但可作饲料原料的非谷物饲料资源却又很少或没有被开发利用,白白被浪费掉,还污染了环境。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饲用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的产量得到了快速增长,饲料资源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文章综述了我国非谷物饲料资源的应用状况、限制其利用的原因、酶制剂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酶制剂;饲料;抗营养因子;前景
中图分类号:TQ925;S81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084(2014)02-0026-05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饲用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的产量得到快速增长,质量也有显著提高,酶制剂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治动物疾病,避免了由于添加抗生素、激素和高铜等物质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积极的环保意义[ 1 ]。我国配合饲料中除一般玉米-豆粕型日粮,还有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加入10%~40%的大麦或小麦、次粉、麦麸、统糠、棉粕等非常规饲料原料,这使得饲用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另外,外国低价格小麦、大麦产品的涌入,将进一步刺激饲用酶制剂的市场需求。添加以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为主的饲用酶制剂,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1· 酶制剂的定义和分类
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反应能力的特殊蛋白质,是促进生物化学反应的高效物质。饲用酶制剂是一种以酶为主要功能因子、通过特定生产工艺加工而成的饲料添加剂[ 3 ]。其中复合酶制剂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生物活性的消化酶混合而成的产品,是目前最常用的酶制剂饲料添加剂。按照饲用酶制剂功能可分为以降解多糖和生物大分子物质为主,主要包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其主要功能是破坏植物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由蛋白质、脂肪、多聚糖苷键连接成网状结构),使细胞内容物充分释放出来;以降解植酸、β-葡聚糖、果胶等抗营养因子为主,主要包括植酸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能降解细胞壁木聚糖和细胞间质的果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 ]。
2· 我国非谷物饲料资源的应用状况
近年来,我国家畜数量的持续增长导致饲料缺口不断加大。作为饲料主要来源的玉米和豆粕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了养殖业经济效益的下滑,作物秸秆、羽毛、甜菜渣、蔗渣、酒糟、水果皮壳以及屠宰后的下脚料等农副产品因其价廉易得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重视,农副产品在家畜饲养上的资源化利用由此也成为当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热点。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需处理好饲料用粮问题。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为解决人畜争粮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农副产品,而这些农副产品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这些农副产品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饲料原料。
神振作,促进骨骼生长,加快生长发育速度。鸡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日用时数和光照度的要求是不同:雏鸡刚出蛋壳头3天,需要24小时光照,光照度为5-10勒克司,用25瓦或40瓦的灯泡照明即可。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日用时数应逐渐减少,每天减少1.5-2小时,到第15天有8小时光照即可。18周龄以后,临近产蛋期,日用时数应逐渐增加,最适宜产蛋的日照时数为15-16小时。因此,在鸡产蛋期间,必须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或日出前和日落后用人工光源补充日照时数的方法来提高产蛋率。
光线也很重要,特别是红光和红外光通过视觉刺激鸡的脑下垂体,增强分泌激素,使生殖系统活动力加强,可以提高产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