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中国养殖基地 / 养鸡

秋冬季节密闭式鸡舍的温度与通风管理要点

编辑:  时间:2017-07-21   浏览:

  众所周知,每年秋、冬季节来临之际,蛋(肉)鸡养殖企业(场)均面临鸡舍环境控制管理的巨大挑战。进入冬季后,气温降至最低,开始进入最小通风阶段,需要协调好冬季鸡舍保温和通风的矛盾。

  1、通过经验和所处季节制定出合理的温度程序

  制定温度程序过程中既要考虑历年同期批次鸡群温度管理的得失,还要考虑本批次鸡群所处季节,特别是育成后期至高峰期阶段所处季节。例如,虽然 18℃~25℃是育成期和产蛋期的适宜温度,但是当外界温度低、鸡舍保温性能差难以达到目标温度时,可以适当降低温度以满足鸡舍换气量,即在保证最小换气量的前提下,使鸡舍温度最大限度接近18℃,对鸡群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均有利,秋、冬季节进鸡参考温度程序标准见表1。

  2、通过“看鸡施温”和“体感温度”调整温度标准

  制定好温度程序标准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需认真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通过“看鸡施温”和“判断体感温度是否适宜”研究鸡只的实际感受进行灵活调整。如何“看鸡施温”?就是根据鸡群的行为状态,判断舍内温度是否适宜,以此为依据进行鸡舍温度的调整:当舍内温度设置高时,无论鸡群日龄大小,均会张开翅膀、远离热源、张嘴喘气;当舍内温度设置低时,鸡群会表现出扎堆和靠近热源,活动减少,尤其对于日龄较小鸡群或者晚上关灯后会比较明显。如何判断鸡群的体感温度是否合适?任何季节都应考虑鸡群的体感温度,在舍内,有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正常范围,但是鸡群却表现出明显的冷或者热的状态,是由于受到舍内湿度和风速影响,鸡群的体感温度不适宜。如:当鸡舍目标温度设置为27℃、实际温度28℃、相对湿度50%、风速0.5m/s时,鸡只的实际体感温度是 26℃,较目标温度27℃低1℃,鸡体感温度低,表现为头颈部的羽毛直立、缩脖少动,严重时会出现闭眼、流鼻汁等,这时需考虑提高目标温度或者降低鸡舍风速,不同温度、风速、相对湿度下体感温度参考见表2。

  3、根据舍内外温差调整鸡舍的通风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养殖户都了解并遵循着“春捂秋冻”的舍内温度管理理论,但在每年秋季或秋、冬换季时期仍然还会出现部分问题,主要原因为未能真正理解 “秋冻”的内涵,依然按照夏季通风降温的思维,通过风冷效应为鸡群降温,结果将“秋冻”变成了“秋吹”,鸡群不但未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反而因为冷应激而导致体质下降,继发条件性或其他疾病。秋、冬季节必须考虑鸡舍适宜的通风量,需要通过舍内外温差进行确定,当外界温度低于鸡舍目标温度时采取适宜的通风量 (秋季)或最小通风量(冬季),当外界温度高于鸡舍目标温度时,因为进入舍内的不是冷风,可以通过增加风机数量保持鸡群的舒适性(如下午时间)。根据多年积累经验,正常温度时,鸡群的适宜换气量大约为3-4 m 3/kg/h,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鸡群存栏、体重、只鸡通风需求量计算鸡舍的通风量。

  4、实现昼夜时间内的稳定

  秋季是一个昼夜温差大的季节,北方的秋季一天中大约可分为4个温度期,即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低温期,不同地区和不同天气状况下会略有差异。秋季一天的温度变化相当于度过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鸡舍的通风管理也应当按照四季管理进行调整:升温期防止通风量过大、风速过大导致鸡群不适应,注意观察鸡群是否缩脖呆立,若发现同一栋舍内,上午鸡群较下午鸡群精神状态差,便可怀疑为通风量过大导致鸡群不适应的表现;高温期注意通风降温,确保鸡群感觉舒适,并将舍内的粉尘、污浊空气等排出;降温期逐渐降低通风量,但要保证舍内空气质量;低温期可以采取间歇式通风,防止鸡群长时间受到冷应激

  5、实现循环时间内的稳定

  在秋季的夜间和冬季温度较低时间段,通常使用间歇式通风方式,主要目的是保证鸡舍的换气量和温度的稳定性。间歇式通风既可以通过温度控制实现,也可以通过时间控制实现。通过时间控制实现时,可以设置5分钟或者10分钟为一个循环,循环越小鸡舍温度越稳定。如当冬季鸡舍温度低于18℃时,也可以缩小循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