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欧洲二恶英污染饲料事件给予饲料工业一个警示,饲用抗菌素再次被人提起并成为饲料工业可能污染食物链的证据之一。研究上证实:饲用抗菌素尽管存在抗药性和残留,但正确应用并未发现有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直接证据。
1.抗菌素的作用机理与效果
1.1 作用机理
抗菌素活性作用所必需具备的性质:能适当地被摄入体内,并在体内进行分布;能渗透到微生物中;在细胞内对靶细胞器具有选择作用。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菌胞壁合成,损害细菌胞膜,干扰核酸代谢;干扰遗传信息表达,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基因功能。
1.2 实际效果
NRC(1998)总结了抗菌素在改善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方面的效果。在1194个试验(共32555头)中,抗菌素可使断奶仔猪、生长猪、生长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分别提高了16.4、10.6和4.2%。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改善了6.9、4.5和2.2%。同时,抗菌素的使用与环境质量呈反比,即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抗菌素的提高生长成绩的效果越来越小。
2. 抗菌素的耐药性
美国已证实抗菌素抗药性的存在。研究认为:可能因为滥用抗菌素加速致敏细菌的淘汰,而抗药性细菌却生存下来。抗药性传递通过基因表达和质粒(美国已证实抗菌素抗药性的存在。研究认为:可能因为滥用抗菌素加速致敏细菌的淘汰,而抗药性细菌却生存下来。抗药性传递通过基因表达和质粒(R-因子)进行,而后者更具威胁。欧盟(EU)成员国(西班牙、葡萄牙和比利时除外)于1998年12月14日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维吉尼亚霉素、螺旋霉素等四种抗菌素。
瑞典1986年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但1998年调查发现:仔猪腹泻率升高;死亡率上升了1.6%;达25Kg体重需多耗5.2天;禽饲养上NE难于预防和治疗;对环境卫生要求大大提高;治疗剂量用药大大上升,1988年与1995年全国总抗菌素用量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