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中国养殖基地 / 养鸡

禽病的流行特点及分析

编辑:火鸡  时间:2018-06-18   浏览:
近年来我国家禽养殖量和规模越来越大,但饲养环境却有所变化,致使禽病类型逐年增多,症状不断变异,给禽病诊疗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笔者根据在基层禽病诊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病例,特将禽病发展特点总结如下:
1 多种禽病并发引起的综合症仍然是主要流行形式
禽病流行是以多种禽病并发为主题,这种发病方式在近几年内还是主要流行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分析病情时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更要结合禽群特点、临床症状、饲养环境及饲养季节做出诊断,以免顾此失彼。
比如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就较为复杂,常和支原体及能引起呼吸道症状的病毒病并发,形成顽固的包心包肝症状。 如果分析不出主次疾病,就很难控制病情。 原来这是因为原发性大肠杆菌不易侵害气囊, 但是正在感染慢性病毒和支原体鸡只的气囊却很易被大肠杆菌侵害,发生多病因呼吸道综合症,形成严重的气囊炎及包心包肝,造成大面积死亡。 所以,在防治大肠杆菌病时,必须同时配合抗病毒和抗支原体药物,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说诊断和治疗并发性疾病时,一定要辩证论治,分清主次,联合用药,必要时还要中西结合,才能应对当前的禽病并发感染。
2 病毒病流行呈小日龄感染、后期混合感染的特点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雏禽母源抗体低,以及部分养殖场户免疫程序不合理有关。 表现在传染性法氏囊强毒株在 10 日龄前感染,5 日龄鸡群便会感染传染性腺胃炎、9 日龄便有腺病毒引起的心包积液的发生, 养殖场户经过积极防治, 病情虽然有所控制,饲养后期仍然发展成混合感染,使得病情越来越复杂,以致出现一些重疫区禽群不得不提前淘汰。 养殖环境的恶化、防疫意识的淡薄、不重视消毒、药物防治不合理等都是诱因。 在养殖生产中发现小饲养场户后期发病大部分都有病毒性感染的存在,并且还是主要的根源性的疾病。
3 免疫抑制性病的普遍发生而且为小日龄感染
很多禽群都有免疫抑制病的感染,并且大部分发生在两周龄内。本地区高发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有:鸡传染性腺胃炎、禽传染性法氏囊炎、禽流行性感冒、禽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禽白血病、鸡马立克氏病等。 免疫抑制病流行仍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日龄越来越小, 特别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和传染性腺胃炎很多鸡群在 7 日龄内就有发生,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鸡群中后期的生长速度和机体的抗病力,利润也会大打折扣。
最为典型的就是传染性法氏囊炎,法氏囊是禽类的体液免疫器官,对产生各种抗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感染是小日龄、非典型发病,鸡群无明显症状,可是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却让禽群经历持续和严重的免疫抑制, 造成禽类对疫苗反应不敏感,抗体产生少且慢,降低了机体抵抗力,容易感染多种病毒性疾病,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和增加了死淘率,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养殖生产中,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认识,不能单从本身疾病考虑,主要是应考虑由免疫抑制性疾病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影响。
4 禽病发展越来越复杂,发生非典型疾病的比例逐年上升
现如今各种慢性、非典型性疾病的发生、霉菌毒素的影响、心包积液的出现,都给禽病防治带来不少麻烦。
非典型新城疫在正常免疫预防良好的鸡群时有发生, 一旦继发感染了支原体和大肠杆菌,就会发生顽固性呼吸道病,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的包心包肝,造成大批死亡,甚至提前淘汰。小肠球虫呈现慢性低日龄隐性感染,造成慢性肠炎,很容易与腺胃炎、霉菌混合感染,形成复杂的复合型胃肠炎 ,造成久治不愈的采食量不升和拉饲料粪便, 导致鸡群抗病力差、 采食量低、生长迟缓、大小不一、饲料报酬差。
还有温和型禽流感最为复杂,虽然带毒临床无明显症状,大群精神状态与生长、采食变化不大,只是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和个别鸡只肿眼,使养殖场、户掉以轻心,最后极易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症混合感染形成支气管栓塞,造成大面积死亡,损失惨重。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还有腺病毒引起的心包积液也相当严重, 而且病因更为复杂,即使防疫了腺病毒油乳剂灭活苗,照样有发病鸡群 ,防治起来非常棘手。 有的鸡群在 10 日龄左右发病,导致直接全群淘掉,大部分鸡群常常在中后期突然发现零星死鸡,接着死亡突增,紧急注射心包积液抗体,症状缓解,过上不到一周又重新复发 ,不得己又注射一遍心包积液抗体,方能控制住病情。
病原毒力减弱引起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毒株的变异造成的免疫失败,使以前的典型发病转变为非典型或隐性感染,容易被养殖场户所忽视,最后形成混合感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5 违规使用和饲料中违规添加抗生素, 也造成病菌耐药性增加
由于个别养殖场户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人用药效果好,就非法使用,造成耐药性产生。 虽然国家常态化管理和始终严厉打击,但依然少量存在;还有饲料中抗生素的违规添加使用 ,也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尽管我国饲料中药物的添加与使用有严格规定并且对非法添加案例也给予了严厉的打击, 并进行了全面性的治理,但仍然有企业和个人以身试法,非法使用。国家已对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已有明确规定, 今后违规使用和添加抗生素及添加剂的现象会有所好转。
6 养殖模式也对禽病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个别养殖场户错误认为小规模或散养方式, 不使用合法添加促生长药物的饲料、用药少,安全性比规模化养殖要高 ,实际上散养环境差,禽易患病,往往使用抗生素治疗会更多。 其实,规模化养殖场设备先进、管理科学、防疫严格、保健为主 、发病少,因此用以治疗的药物很少。 所以说,规模化养殖场才是最佳养殖模式。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的大力支持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这就会促使规模化养殖区成为发展趋势,饲养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也会很大提高,对这种复杂的禽病状况会有所改变,但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部分小户和散养户的存在,虽然他们的管理和防疫及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仍然是需要关注的棘手问题。
总之,随着饲养大环境的改变和饲养模式的不同,及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今后的禽病流行还会有新的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兽医工作者要不断适应发展形势,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应对禽病不断变化的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