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中国养殖基地 / 养虾

四月份对虾苗种的选择、运输和中间培育

编辑:   时间:2018-06-09   浏览:

四月份对虾养殖就要开始了。从事对虾养殖的养民,大部份的都要买苗养殖。现在同大家谈谈虾苗选择。虾苗运输以及虾苗中间培养的问题,供养殖对虾养民参考。

一、虾苗的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水文条件的优质健康虾苗,是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的重要环节。购买对虾苗种前,要对育苗单位进行了解:1、虾苗是否严格按照育苗操作规范培育;2、培育场所产出的苗种是否健康,有条件的要做对虾病毒测试;3、育苗场历年购出的苗种,计苗是否准确,有否坏苗当好苗,数少说数足等不良行为。我们建议养民到国家办的或一贯彻诚信好、技术力量较强、设备先进的场里购买以保证数量和质量为前题,再论价格。不要以低价买不健康的苗种,贪图便宜结果吃了大亏。

购买苗种的体长,各种对虾都有不同:刀额新对虾(蚕虾)0.6厘米以上,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长毛对虾等0.8厘米以上,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在1.5厘米以上。用肉眼观察体形肥壮、附肢完整不发红,身体没有白点,不畸形,肌肉胞满透明,胃肠充满食物,动作活泼,游泳时身体平直,逆水游泳能力强,前方的二条长须时常并在一起,群体大小整齐,这些都是好苗。若观察到的虾苗身体瘦弱,游泳顺流而漂不能顶水游动,肢体残缺或者发红,虾壳有白点,肌肉混浊,群体大小不一等这些匀属不健康而带病的虾苗,千万不要购买。

购苗的前一、二天,要带上准备养苗的池水约1公斤;到育苗场后,拿出准备买给你虾苗池的水1公斤和虾苗40尾,将虾苗各分一半放入双方的1公斤池水试养12小时以上。后各成活在80%.以上,说明苗、水都无问题。若若需方虾苗不到80%,要同时化验双方的水质,主要是盐度指标,需方的盐分过高或过低,要把自己的池水太低加盐,太高加水,相差在5度之内是允许的。若供方的达不到80%,说明这批虾苗不健康,不能购买。

二、虾苗运输

虾苗运输应根据路程远近、运输时间和运输者所具备的条件而定。运输虾苗最重要的保证是成活率,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在运输途中水体的溶解氧是否满足虾苗的需要。因此把握好装运虾苗的密度,这是运输虾苗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市的苗种除乐清市外,其他各县市区的养民都要向外县、外省购买,一般采用尼龙袋充氧汽车装载。

尼龙袋的容量都是3升,装水三分之一,一袋装1厘米体长的虾苗2万—3万尾,充气四分之三,在气温20℃左右可运输10-15小时。再
把苗袋装入纸板箱,每箱两袋,以免尼龙袋暴露在外因碰撞而破裂。

运输要挑风和日丽的天气,气温不能高于25度。同时还要掌握到达放养场的时间,是上午在8、9点钟,下午在3、4点钟。雨天,大风天气都不宜运输。虾苗到达养殖场以后,不能马上,解开袋口,把虾苗直接倾倒入池搪内,要把虾苗连袋放入池塘20-30分钟待袋内的水温和池水的温度相差不大时,才能放入池塘。

在运输虾苗装袋时,每袋滴入2-3滴伏碘、种苗净、苗得康等药物中的一种,以免运输时碰撞擦破,伤口引起感染而带病入场。

三、虾苗中间培育

虾苗中间培育是指将全长1厘米左右的虾苗,在小型池塘培养达到2.5—3厘米的大规格虾苗的过程。好处是提高对虾幼苗和养成时的成活率。减少养成池的养殖时间减轻污染,减少虾病发生。大苗成活率稳定,过数入养成池后,能掌握存虾量,便于准确投饵。

1、中间培育池:可在池边建小池,或用彩条塑料布拦成一角,约占养成池面积的10—15%。水深1米,坡度要大能顺利排水,最后收苗。

2、放苗:放苗前,应清池、消毒,繁殖游生物。当池水透明度达40厘米即可放苗,放苗前注意中间培池水盐度、水温与育苗池的接近。每亩放苗量为10-15万尾。若在大棚内有充气条件的可养50-80万尾。

3、管理:中间培育主要管理工作是做好水环境管理与投喂。要池水的溶解氧不低于50mg/L,池水透明度为30-40厘米,水色应为绿色或黄褐色。可使用粒径为0.5毫米的配合饵料,俗称粉料。投喂每万尾虾苗日投饵量。虾苗体长1厘米170克,1.5厘米310克、2厘米480克、2.5厘米630克,3厘米880克。每日分二次投喂,上午8-9点、下午4-5点,各次投用一半数量。

4、收苗计数入养成池

虾苗到2.5厘米体长时,看天气好就要准备收苗。先在中间培养池最低处的堤坝开一口子,装好3-5米帆布筒,未放苗时,把露在池外的筒口拉起扎紧。当放苗时把袋口放在大塑料桶内,连水带苗一起放入桶内,至桶苗80%左右时停止放苗。用塑料水勺把大桶内的带水的虾苗进行搅拌,看桶内虾苗分布大致均匀时,拿出一勺计数。再用水桶,每桶五勺,一担两桶共10勺,挑去放入养成池。根据每池的放苗密度,就可以计算出入池的苗数了。

注意在中间培养池、每放一次,都要用上述方法计数一次。这称为湿法计数法。

这次就讲述这些内容,以后根据对虾养成的进程分别介绍:养成池的水质管理、投饵、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