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的“白膏症”,又叫“肝胰腺白化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胰脏颜色发白,腹腔积水,附肢不坚硬、空瘪等。病情较轻时还能正常蜕壳,但食用价值下降。病情严重时腹腔积水加重,肝胰脏萎缩、消失,称为“水瘪子”。“水瘪子”没有食用价值,死亡率高。2015年在江苏兴化等地“水瘪子”病情比较严重,蟹农损失惨重。
其实早在2002年太湖围网养蟹时就发生过“白膏症”,苏州市科技局曾立项支持“白膏症”的研究。课题组经过研究,指出河蟹“白膏症”的发病原因与营养不均衡、水环境胁迫、饵料氧化酸败有关,并认为发病机理涉及饵料中动物蛋白过高导致B族维生素相对缺乏。该课题组还研究出了一种有效控制河蟹“白膏症”的养殖管理模式,即养殖水体水草覆盖率为66%~76%,动物性饵料比例为56.2%~62.2%,螺蛳投放量为5578.1千克/公顷。采用上述技术措施后太湖河蟹网围养殖中“白膏症”未再发生。但按照这一养殖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防止池塘蟹的“白膏症”,池塘条件下河蟹“白膏症”诱因与湖泊围养时存在较大差异。
本课题组结合河蟹养殖池塘的特点就“水瘪子”的成因开展大量调研及实验室验证,揭示了其诱因,研发了相应的防治技术。现就研究概况汇报如下。
一、河蟹“白膏症”原因分析
课题组首先广泛调研了各种养殖塘口,发现“白膏症”在池塘养殖的河蟹中比较普遍,而湖泊网围养殖的河蟹发病率较低。根据水体特征,课题组认为河蟹虾青素收支不平衡是池塘河蟹“白膏症”的主要原因。河蟹自身不能合成虾青素,必须从饵料中获取,当河蟹处于各种应激状态时,虾青素就被用于清除应激时体内产生的大量自由基。虾青素还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河蟹体色的作用。微藻中虾青素含量较丰富,湖泊网围养殖时河蟹既能通过微藻-螺蛳-河蟹这条食物链获得足够的虾青素,而且水体溶氧高,受pH胁迫少,抗应激消耗的虾青素也少。但池塘条件下,由于水草对微藻的竞争性抑制,螺蛳不能获得足够的虾青素,池水pH又较高,溶氧常较低,河蟹抗胁迫消耗的虾青素多,但来源少,因此导致肝胰腺白化、体色不佳。其原理如图1所示。
湖泊养殖的河蟹虾青素来源充足,被消耗少;而池塘条件下虾青素来源非常有限,但胁迫因子多,虾青素的消耗量大,这是河蟹“白膏症”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