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青虾一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价格走俏,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本地养殖户在蟹虾养殖池塘有投放少量鳜鱼混养的现象。基于此种情况,我们以具有营养价值更好、抗病能力更佳、市场价格更高等优势的梭鲈取代鳜鱼进行尝试,以期提高养殖池塘的亩产综合效益。
梭鲈是鲈科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该鱼适温广(0~33℃),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肌间刺少,加工简便。此种鱼营养价值极高,5种致鲜氨基酸含量为9.31%,高于虹鳟(9.11%);其蛋白质含量超过20.53%,比鳜鱼蛋白质含量16.94%高约4百分点,食用效果好于鳜鱼。同时,梭鲈抗病能力极强,大大减少了鱼病防治药物的使用和污染。此外,梭鲈为凶猛性鱼类,主要以小型鱼类、小虾为食。利用其食性能较好地抑制池塘中的野杂鱼和青虾的过度繁殖,增加水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
2016年在苏州大学、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根据梭鲈生物学特性及水域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常熟市沙家浜镇进行了河蟹、青虾和梭鲈的混养。经过干塘核产,此次混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混养
1、池塘条件与准备
试验选择在常熟市沙家浜镇新湖村养殖户李建炎的池塘进行。试验池塘面积共约14亩(共2个池塘,约7亩/个),平均水深1.5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并设置安装60~80目尼龙筛网严密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四周没有污染源,用水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安装3千瓦微孔增氧设备1套(2池共用),每个池塘另外各安装一台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及配备2台水泵。另外,为防止河蟹逃走,池塘四周建有防逃设施。1月初,将池塘水排干曝晒10天,然后加水5厘米,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清塘。
2、种植水草
2月下旬,池塘进水30厘米后,根据池水肥瘦情况,适当施有机肥,用作种植水草的基肥,培育藻类及基础饵料。随后种植水草,池塘内种植伊乐藻。以东西向1.5米、南北向3米插穴,每穴8~10株。
3、苗种放养
蟹苗是养殖户自己培育的“长江1号”扣蟹,规格为100只/千克,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3月2日放养到池塘中,放养密度为1000只/亩。青虾放养分为2次,2月25日,池塘中放养青虾种10千克/亩。7月25日放养青虾苗10千克/亩。梭鲈鱼苗由东湖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繁育,放养规格为7~10厘米/尾,放养密度为10尾/亩。同时投放30尾/亩鲫鱼夏花、白鲢鱼苗作为梭鲈的饵料鱼,具体见表1。

4、养殖管理
(1)螺蛳投放:鲜活螺蛳既是河蟹的再生性天然生物饵料,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分为两次投放,第一次在3月下旬,投放量为200千克/亩;第二次在7月中旬,投放量为250千克/亩。螺蛳主要取自阳澄湖,品质较好,成活率高。
(2)投喂管理:3-4月池塘水温较低,投喂以优质全价颗粒饲料为主,隔天或每天投喂一次;5-7月随着池塘水温的回升,河蟹的摄食量逐渐增加,日投饵量增加到1~2千克/亩,每天分两次投喂,早上投30%、晚上投70%。饲料种类有:小杂鱼、优质配方饲料、煮熟的小麦和玉米等。7月中下旬至8月高温期(水温超过28℃)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特别是小杂鱼等鲜活饲料),摄食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并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比例。8月下旬之后是河蟹个体增重的关键阶段,投饵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适当补充一些植物性饲料(小麦、玉米、南瓜等),日投饵量增加到2.5~3千克/亩。为确保虾蟹顺利蜕壳,在每次蜕壳期前,使用多维营养素1次。投饵遵循“四看、四定”原则,平时要多巡塘,注意观察饲料残余情况、虾蟹的活动情况及肠胃饱满度,并据此适当调整投喂量,确保虾蟹吃饱吃好。
另外,青虾苗放养前期,除投喂河蟹饲料外,还适当投喂36%粗蛋白质的青虾幼体料。投喂时间分开,先投河蟹料,后投青虾料。随着梭鲈的生长,还要陆续投放适量的饵料鱼。
(3)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不仅影响水产品的品质,而且会影响成活率和养殖产量。为保证水质,养殖期间定期换水或加注新水,及时补充生物肥,保持水体肥、活、嫩、爽,并使用微孔增氧机和生物制剂来促进水质调节。微孔增氧机应坚持勤开、多开的原则,促进池水流动和交换,水深保证0.7~1.5米。
(4)水草管理:水草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河蟹的生长,种植面积保持在水面面积的40%~50%,过多时进行抽除、刈割,过少及时补种或增加其他类型水生植物。
(5)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生态防病,在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定期施用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1次,隔1~2天用杀菌药物消毒1次。平时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每月拌服两次以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为主的药饵,每次5~7天,高温期间拌服乳酸菌或EM菌,改善河蟹的肠道,提高河蟹的抗病力。
(6)巡塘管理: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河蟹生长情况,定时测量水温、水位、水色情况和池塘生物饵料数量等,做好池塘养殖记录;检查池塘有无渗漏、池埂有无裂缝和防逃设施是否完好。9月份以后特别要加强看护,加强夜间巡塘,防止逃逸和人为偷盗。
5、捕捞
本养殖模式利用地笼网进行捕捞,采用捕大留小、轮捕疏养的方式。春季青虾从4月上旬开始采用抄网和地笼网陆续起捕上市,到6月底结束。10月份根据市场行情,开始使用地笼网抓捕河蟹。翌年1月份利用地笼网捕捞青虾和梭鲈,分批销售,最终采用干塘的方式捕净。
二、结果
混养面积共14亩,分为2口池塘,至2017年2月6日,共产出河蟹1568千克,亩产112千克;青虾630千克,其中成虾420千克、小虾210千克,亩产45千克;梭鲈57.33千克,亩产4.095千克(投放共140尾,回捕105尾,平均规格546克/尾)。
三、效益
截至2017年1月4日,经干塘核产,实现总产值约206744元,亩产值14767元,总成本约为82785元,亩成本5913元,总利润123959元,亩利润8854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体生产成本和产值见表2。

四、小结
1.青虾第一季放养规格在1300~1400只/千克,放养时间在池塘整理好后、扣蟹种放养前5~10天,同时要注意放养前一年干塘捕捞的幼虾。梭鲈为摄食动物性鱼类,混养时注意放苗时间差,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初,不需专门投饵,只需少量补充饵料鱼,这样它能有效控制池中小型野杂鱼虾,既降低饵料系数,又提高养殖效益,但注意放养数量不宜过多。
2.虾蟹池塘适量混养梭鲈有两点好处,一方面利用梭鲈食性凶猛,能较好地抑制池塘中的野杂鱼和青虾的过度繁殖,另一方面梭鲈会摄食病虾和体质较弱的虾,减少病害的继续传播,一定程度上具有防病的作用,提高了水面复养指数。在不影响虾蟹养殖的情况下,只需投放少量梭鲈苗种及饵料鱼,虽然增加少量成本,每亩却可额外增收梭鲈4.095千克,亩产值491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户的综合养殖效益,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
3.伊乐藻在生长过程中易出现覆盖率过高、遮住大部分水面造成水体缺氧的情况,且高温季节容易浮根。因此,需要定期割茬,以保证水草覆盖率在40%~50%。
4.虾蟹套养池中,水体透明度应控制在35~40厘米,不宜过肥过瘦,否则会影响虾蟹生长。勤用微孔增氧设施,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同时,可以增加虾蟹产量、规格及品质,加快悬浮物的沉淀,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草的生长,维护池塘生态的良性循环。
江苏常熟市沙家浜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朱卫峰 金金龙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