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吃食为何时好时坏?
编辑: 时间:2017-06-16 浏览:
作者:杨峰
俗话说:河蟹长得好,先要吃的好,但“能够吃”和“吃得好”是两个概念,饵料蛋白再高吃不下去也是没用,同样的在河蟹能吃的时候老喂“粗粮”一样长不好,因此必须兼顾饵料的质量与吃食的数量,才能培育出大规格、膏头足的优质河蟹。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河蟹吃食状况经常不稳定,尤其是谷雨后,温度开始逐渐升高,许多养殖户反映塘里出现不同程度的吃食下降情况,有的甚至不吃食,造成饵料浪费坏水。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广大养殖户要理性面对,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切勿盲目用药,以免造不必要的损伤。
 河蟹不吃食或食欲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水体温度过高。特别是水位浅的塘口,中上层水积温过高,导致河蟹新陈代谢能力受阻,活力差。
2)水草种植过密。水草密度过高,挤压了河蟹活动空间,饵料喂不下去,同时晚上呼吸作用大量耗氧,进一步影响河蟹正常摄食活动。
3)底质恶化。尤其是鱼塘改造塘口及未定期清塘的池子,温度升高后底质发臭发酸,有机物发酵,耗氧产生毒素,河蟹长时间伏底体质变差。
4)慢性中毒。水中毒素(氨氮、亚盐、药残、藻毒等)过高,导致河蟹慢性中毒,开始可能少量摄食,时间久了就基本停止摄食。
5)应激反应重。天气、用药等外部环境刺激引起河蟹应激反应,大量消耗自身营养,但食欲很差,不摄食,时间一长易诱发水瘪子。
6)发病期。已经处于发病期(肠炎、黑鳃、水瘪子等)的河蟹基本不摄食。
7)河蟹蜕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河蟹在蜕壳过程基本停止摄食,蜕壳后即可恢复。
防控措施:
1)正确投饵,坚持“四定、四看”原则。
2)养殖中后期使用高品质饵料,切勿投喂腐烂、发臭的小鱼,以免坏水、引发肠炎等。
3)定期改底,防止水质过浓,过混,减少底部发热、黑臭现象。老塘口建议使用卫底等强氧化性底改。
4)定期解毒,缓解中毒应激,防止毒素在体内蓄积影响摄食。
5)高温季节每隔4-5天换一次水,保持水体溶氧充足和水质清爽。
6)提高水位,防止水体积温过高,水草要及时打头,疏通草路,保持水体流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河蟹池塘螺蛳科学放养技术
- 软壳蟹是什么蟹?软壳蟹全身都能吃吗?
- 河蟹养殖技术,河蟹养殖方法,河蟹怎么养?
- 河蟹养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药物有哪些?河蟹放养前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养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较好,太深有什么坏处?
- 别让快到手的钱财毁于最后冲刺这一段,螃蟹上市前关键管控预警
- 【技术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养殖管理要点
- 【技术分享】养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 九月份河蟹养殖管理
- 河蟹五壳关头,如何争取再冲一波?
- 一线养殖者的总结,河蟹养殖9、10月份生产管理要点
- 螃蟹出现伤亡是一天就出现的吗?
- 河蟹池塘底质的改良办法
- 河蟹在蜕壳期的管理要点
- 高温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夺命水草
- 台风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关系?
- 高温天河蟹塘蓝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杀蓝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长蓝藻了吧!
- 河蟹塘水体发黑塘口微缺氧怎么办
- 同样是螃蟹,为何吃料量相差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