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中脱壳期的技术管理应抓住几个关键点
编辑: 时间:2017-06-16 浏览:
一、对河蟹脱壳的认知
河蟹脱壳受体内渗透压的刺激,当体内渗透压升高到一定水平后机会刺激脱壳激素分泌,旧壳的钙离子回收,并生成新的壳。脱壳十几或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但要经过12或24小时的硬化。河蟹的脱壳的下限温度为15℃,上限温度为30℃,最适为18~25℃。另河蟹脱壳需要一种物质甲壳素,河蟹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转化胆固醇的能力很差,甲壳素需要从食物中获取。
河蟹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同时脱壳期间需要营养积累充足,溶解氧高和水质清新,不然会引发大量的伤亡,为此脱壳期的管理对河蟹养殖而言至关重要。
二、河蟹生殖蜕壳前后管理工作要点
1、蜕壳前要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及比重,饵料要求优质、新鲜、充足,满足其生长需求的同时也避免蜕壳期残食软壳蟹。
2、蜕壳来临前,要及时泼洒或在饵料中添加“离子钙”和“低聚糖863”或“泼洒VC”,可以增加池塘中钙离子浓度,增强河蟹体质,有利于河蟹蜕壳同步化。
3、蜕壳期内,应保持水位、水质稳定。大量蜕壳时,不宜肥水;避免进行换水工作;禁止使用消毒剂、杀虫剂。
4、蜕壳期如遇到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应及时使用VC、免疫多糖及VE类的药物增强蜕壳期河蟹体质,减小应激反应造成的危害。
5、蜕壳后,由于其体质较弱,活力不强,不能进行换水和消毒工作。需要减少投喂量,并在饵料中添加含有离子钙和VC的药物。
6、巡塘发现大量硬壳蟹活动后,可以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加大投饵量,强化营养补充,做好上市前的育肥工作。
三、脱壳不遂症的防治措施
症状:在池水四周或水草上常可以发现患此病的河蟹,病蟹甲壳后缘与腹部交界处有较大裂缝,有的不能脱壳,有的脱壳后不久死亡。
病因:河蟹脱壳时生化生理变化比较复杂,因此影响河蟹脱壳的因素很多。水质恶化、营养缺乏或失调、蟹体弱或受伤较重、其他疾病都会导致脱壳不遂。
处理方法:改善营养,补充矿物质,促进营养均衡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方法。
1、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2、平时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或营养快线及生物活性钙补,补充矿物质和脱壳激素。
3、全池泼洒钙加加,提高水体矿物质的含量。平时每15天需使用至少一次钙加加。
4、在脱壳高峰期前使用1-2次底生氧,改善底层养殖环境,增加底层溶解氧,减少底层有害物质含量。
四、软壳蟹及死亡的原因及应对
1、软壳病:
症状:河蟹脱壳后,长时间甲壳不变硬(超过33个小时),用手捏,通体柔软。病蟹不食不动,易受敌害侵袭。
病因:投喂饲料营养不均衡,缺钙等所引起。
防治方法:脱壳前期使用“生物活性钙补”,高峰期使用“钙加加”。
2、脱壳期死亡的防治措施
病因:水质可能有问题,水体中或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或水体的溶解氧可能不足,软壳蟹对溶解氧的要求是正常生长状态的2-3倍;体质太差,免疫低下;脱壳期不当使用药物等都可能引起脱壳期的死亡。
分析死亡原因后,若是水质及溶氧问题应当及时换水,解毒,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与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数值水平;体质原因应在水体中泼洒VC及免疫增强剂,补充磷、钙含量,促进河蟹快速钙化。因操作不当同水质处理方案。发现死亡后,要捞出死蟹,建议使用“菌克27”+“低聚糖863”泼洒,防止后继细菌滋生引发更多的疾病。
上一篇:底生氧在河蟹养殖中的妙用 下一篇:大闸蟹养殖户如何解决蟹塘水质发浑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河蟹池塘螺蛳科学放养技术
- 软壳蟹是什么蟹?软壳蟹全身都能吃吗?
- 河蟹养殖技术,河蟹养殖方法,河蟹怎么养?
- 河蟹养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药物有哪些?河蟹放养前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养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较好,太深有什么坏处?
- 别让快到手的钱财毁于最后冲刺这一段,螃蟹上市前关键管控预警
- 【技术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养殖管理要点
- 【技术分享】养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 九月份河蟹养殖管理
- 河蟹五壳关头,如何争取再冲一波?
- 一线养殖者的总结,河蟹养殖9、10月份生产管理要点
- 螃蟹出现伤亡是一天就出现的吗?
- 河蟹池塘底质的改良办法
- 河蟹在蜕壳期的管理要点
- 高温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夺命水草
- 台风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关系?
- 高温天河蟹塘蓝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杀蓝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长蓝藻了吧!
- 河蟹塘水体发黑塘口微缺氧怎么办
- 同样是螃蟹,为何吃料量相差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