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河蟹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介绍
编辑: 时间:2017-06-16 浏览:
作者:兴化市下圩镇农业服务中心水产站 翟华坤 
 
秋季是河蟹全年养殖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河蟹极易发生死亡的一个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养殖户稍有松懈,不注意加强管理,往往会造成河蟹的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使全年养殖生产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因此,如何增强河蟹秋季养殖管理,预防意外死亡,是保证全年河蟹养殖效益的一个关键,引起河蟹秋季死亡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昼夜温差较大造成河蟹“感冒”从而引起死亡:由于入秋后昼夜温差较大,水体温差变化也大,特别是秋季雨水天气多,雨后水体温差有时甚至会达到9—10℃左右,一些体质差的河蟹对这种较大幅度的温差变化往往很难适应,极易患“感冒”,进而引起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死亡。对这一现象应在日常生产中注意适时调控水位,控制水温剧烈变化,天气变化较大时适当加深水位,此外,水面多留些漂浮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对保温控温也可以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二、因投饵不当引起死亡:入秋后昼夜温差大,气压、水温变化随之加大,河蟹的食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过度投喂植物性饲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出现所谓“胀死”现象。此时应增加投喂小鱼、螺蛳等蛋白质含量较高易消化的饵料,辅以少量植物性饲料,既有利河蟹消化吸收还有利河蟹增肥壮膘;同时注意不投不洁饵料,以免引起河蟹的肠胃疾病。
三、及时捕捞,预防和减少自然死亡:河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一次次的蜕壳,体积变大,体重增加,进入秋季9—11月特别是“霜降”前后(10—11月)都会有一批二年生的河蟹性腺发育成熟,由“黄蟹”蜕壳变成“绿蟹”,性腺成熟的河蟹由于体内渗透压升高,刺激成蟹进行降河洄游,到浅海去繁殖后代。这就是俗话说的 “西风起,蟹脚痒”,这时如不将其及时捕捞上市,继续留在淡水环境中饲养,极易导致河蟹发生逃逸及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生理失调死亡。现在一些养殖户为片面追求效益往往将已成熟达上市规格河蟹进行囤养,待市场量少价高时进行出售,这时更应注意对性成熟“绿蟹”进行及时分拣抓捕出售,避免因自然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上一篇:河蟹养殖户应强化后期管理工作 下一篇:大闸蟹养殖池塘水质老绿或经常倒藻该怎么办?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河蟹池塘螺蛳科学放养技术
- 软壳蟹是什么蟹?软壳蟹全身都能吃吗?
- 河蟹养殖技术,河蟹养殖方法,河蟹怎么养?
- 河蟹养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药物有哪些?河蟹放养前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养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较好,太深有什么坏处?
- 别让快到手的钱财毁于最后冲刺这一段,螃蟹上市前关键管控预警
- 【技术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养殖管理要点
- 【技术分享】养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 九月份河蟹养殖管理
- 河蟹五壳关头,如何争取再冲一波?
- 一线养殖者的总结,河蟹养殖9、10月份生产管理要点
- 螃蟹出现伤亡是一天就出现的吗?
- 河蟹池塘底质的改良办法
- 河蟹在蜕壳期的管理要点
- 高温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夺命水草
- 台风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关系?
- 高温天河蟹塘蓝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杀蓝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长蓝藻了吧!
- 河蟹塘水体发黑塘口微缺氧怎么办
- 同样是螃蟹,为何吃料量相差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