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对虾养殖大省,养殖面积约7万hm2,是目前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发展很快,特别是高位池养殖,产量高,相对稳定,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南方3省对虾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对虾海水养殖总产量约70%。但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渐出现很多问题,制约了对虾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以下:
(1)新的病害出现,养殖风险高,养殖效益下降;
(2)过度使用渔药,增加了成本,还会造成药物残留,影响对虾产品质量;
(3)养殖技术跟不上形势,无法有效调控水质和养殖生态;
(4)污染多,对环境压迫大,严重破坏养殖环境;
(5)养殖理论滞后。本文设计一种高位池的鱼虾分体混合养殖的模式,用互不干扰的生态调控原理来保持对虾高位池养殖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并开展养殖对比实验。
1、实验和采样
1.1实验的设计
实验时间为2014年4月~2014年6月,实验地点在湛江东里岛的湛江市千舟渔水产有限公司的东里对虾养殖基地,设实验组3个0.6亩的对虾高位池,配套2个0.6亩的石斑鱼高位池,养鱼的高位池和养虾的高位池有管道和水泵可以连接,建立鱼虾分体混养系统;对照组是3个普通0.6亩的对虾高位池。在4月2~5日实验组和对照组投入0.8cm的新加坡SIS南美白一代虾苗,每亩投放5万尾;同时投入10cm的杂交珍珠龙胆石斑鱼,每亩5千尾。对虾养殖按照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230—2005凡纳滨对虾养殖技术规范—食用虾饲养技术》操作进行;石斑鱼的养殖参考《南方海水鱼类繁殖与养殖技术》第三章龙胆石斑鱼养殖技术操作进行。
开始40~50d封闭养殖,之后每天适当排污(中央排污),实验组补充石斑鱼养殖池塘的水,对照组补充清水,石斑鱼养殖池塘补充清水。
1.2实验数据测定方法
每天监测各试验虾池的透明度,每10d总结1次取平均值。主要水化数据养殖10d后开始采样,每20d采集1次水样(用SL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中层水样)及测定养殖对虾的生长,测定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营养盐用光电比色法测定,对虾体长用直尺测定,体重用电子称称量。
浮游植物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2007)介绍的方法进行,养殖10d后取样,每20d取样1次,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估算(即:H=-∑PilgPi,其中H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为浮游植物种数,Pi为第i种浮游植物在其总数中的相对数量)。
2、结果
2.1透明度比较
虾池透明度实验组变化在0.3~1.4m之间,平均0.61m(图1)。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水体透明度逐渐降低,透明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别不大(图1)。
图1透明度平均值变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