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中华鲟、鲟鱼、鳇鲟、黄鲟、潭龙、鳇鱼、鲟鲨、王鲔鱼百科图片资料介绍

来源:www.yzjidi.com  编辑:虾总  时间:2015-06-18   浏览:

中华鲟

中华鲟_鲟鱼_鳇鲟_黄鲟_潭龙_鳇鱼_鲟鲨_王鲔鱼

中华鲟:别名鲟鱼_鳇鲟_黄鲟_潭龙_鳇鱼_鲟鲨_王鲔鱼,为鲟形目、鲟科、鲟属、鲟形系列品种,原产于亚洲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老挝。虽然捕食我国特有物种,但是我国是中华鲟的模式产地。目前除长江中下游以外,其他地区的野生个体以逐步消失。在我国周代,把它称为王鲔鱼。1835年命名。底层鱼类,有洄游性。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上游。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其它体表裸露。

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可达40年,是我国淡水中,体型最大、寿命最长的鱼类,有“长江鱼王”之称。被称为活化石,濒危鱼类,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我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存环境:汽水
最大长度:130cm
形状分类:梭形
颜色分类:青色_棕色
活动区域:底层
饲养难度:较难
性情习性:凶猛
适宜温度:25℃±3℃
酸碱范围:7.4±0.3
硬度范围:12±4
寿命年限:40年
食物饲料:肉食

中华鲟形态特征 >

体长40-130cm,最长可达近5m。重50-300kg,最重可达600kg。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

中华鲟饲养方法 >

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

中华鲟雌雄分辨 >

中华鲟内输卵管较短,雄体的内输卵管末端封闭,不具内输卵管盲管。幼鱼体表光滑,成鱼体表粗糙。

中华鲟繁殖方式 >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集群繁殖。

内容搜索

推荐阅读: